English

关注名家手稿

1998-09-25 来源:光明日报 部国华 靳晓燕 我有话说

今年5月8日,《光明日报》发表《北京图书馆呼吁捐赠手稿和善本书》一文,促成多件手稿得到妥存。如今,知识界已形成共识——

稍留意的话,你会在许多地方看到名家手稿。

如果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,它便成了文物,在一些长期或临时展览中,你就可以目睹这份历史划过的痕迹。

傅林是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部的成员,令她欣慰的是,最近在筹备“当代中国”大型展览中,博物馆征集到一些科学家的珍贵手稿。这其中包括华罗庚在五六十年代完成的《从单位圆谈起》、陈景润的《“歌德巴赫猜想”(1+2)数学论文手稿》。当然,这些科技名家手稿是征集文物中很少的一部分,但是,这些手稿毕竟已从单纯的文人手稿这个局限中拓展出来。“这些文物往往和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,我们要征集更多的有关经济、科技、文化等方面的文物,以此来展示共和国50年来各方面的历史。”傅林告诉笔者。

名家手稿作为文物、档案的一部分,不仅仅在博物馆、档案馆、纪念馆中珍藏,图书馆也是它很好的归宿。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北京图书馆,文献存贮、开发、查询、提供是它的重要职能。与在博物馆手稿成为文物有所不同,在这里,名家手稿被称作文献,是归属于善本部的。

8月19日,在北京图书馆善本阅览室旁边不大的一个房间里,正举办馆藏珍品展。展览共分四个部分:古籍善本、金石拓片、古代舆图、民族文献。巴金先生的《家》的手稿就在展览之列。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黄润华告诉记者,北图有着很好的收藏条件,能够做到恒温、恒湿,用现代化的手段创造人工的环境。同时,他们还采用各种监测手段,做到防虫、防霉、防尘、防灾。

为何对这些文献如此重视?黄润华主任认为:名家手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,是中国重要的文献宝库。特别是对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很起作用,尽管它的作用不是能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的。

中国革命博物馆保管部的常建国对笔者说,这些征集来的名家手稿通过鉴定后,就成了文物,就意味着这是国家财产。接下来,就要对它进行编目。

在某种意义上说,名家手稿开发利用与贮藏应当是同步的。但就目前情况来看,图书馆虽然对外界开放,档案馆有明确的目录可供系统研究,其利用价值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。在采访过程中一些专家不无遗憾地承认,当前,名家手稿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。

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馆长徐艺莆告诉笔者,一提起档案馆,许多人并不了解它。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,它其实是免费为读者提供服务的,共藏有1000多万件明清时期的档案。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了名家手稿只能是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。

中国革命博物馆的黄高谦馆长指出,利用率低一方面是因为私人文献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,另一方面是因为收藏不太多、不全面、不丰富。在利用方式上,博物馆主要是采用展览陈列、编图籍、写一些文章来体现的。大多数展览时间短,大型展览偏少,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。组织形式上的陈旧也是私人文献不能有效利用的一个因素。

“我们现在的名家手稿主要是五六十年代征集的,现在征集手稿还是有一定难度。不过,今年5月8日的《光明日报》发表了《北京图书馆呼吁捐赠手稿和善本书》以后,中央党校的离休干部钱听涛先生把自己珍藏的善本书捐赠给北图,同时他积极联络捐赠了近代诗人的手稿,使这一在海外的手稿回归故土。用钱先生的话说,‘交给国家放心’。”北京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赵洁敏欣喜地告诉我们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馆长徐艺莆也指出,个人保存有许多不利因素,可能造成文献损失。

交给国家,不仅有利于文献的保存,也是名家手稿得以广泛开发利用的必要前提,远比让它沉睡在书柜里或者一个未知的角落更能发挥它的价值。

无疑,开放的意识,开发名家手稿的新设想将使名家手稿走出寂寞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